十幾年來,國內出現大量的對歐洲城市著名建筑,甚至整個小鎮或風景名勝區域的復制熱潮,也引發了網上的關注和熱議。 這一現象其背后有深刻的社會與文化原因,并非簡單的抄襲指控所能概括。
首先,國人對于歐洲文化還是普遍向往的。國內消費者與購房者對歐式建筑情有獨鐘,而作為政府管理部門的領導,也往往更認同歐式風情,這一點在全國各地所有獲得批準并實施的項目中都可以得到驗證。也就是說,對于歐式建筑的青睞是整個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情結。
歐洲城鄉風貌即代表了理想的人居環境,又代表了有深厚積淀的人文價值。民眾對于歐美的城市環境、鄉村景觀都有深刻的印象,歐式小鎮被視為宜居的經典場景。其次歐洲建筑由于采用磚石較多,建筑壽命可達數百年,所以歐式建筑也成為建筑品質和保值的代名詞。見慣了國內毫無特色的低廉現代建筑,國人更期待能夠擁有更有文化色彩以及更精美的建筑環境。而歐洲文化、歷史、建筑藝術都更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國人對中國傳統建筑認同有限,在同樣價格情況下,中式傳統建筑的客戶群體相對較小。這是因為過去二百年來中國落后挨打,今天所有的現代化的用品以及生活方式幾乎全部來自西方,中國民族的建筑形式很多情況下是和過去的屈辱聯系在一起的。不排除一些文人雅士,或者文化風情的經營場所樂于選取中式或東方風情,但如果僅投資一套不動產,多數人對于北京那些年的大屋頂形式沒有多少好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中國還是非洲,也無論當代與未來,歐美文明注定成為主流社會的重要表達方式,任何城市都不可避免融入大量的歐美建筑語言。國家概念存在于主權政治領域,而作為文化與藝術甚至消費品失去國界與認同也很難避免,正如中式服裝與飲食在西方也更常見。
對于外觀的模仿顯然是審美與文化層面的問題。審美見仁見智,難有統一標準,某一類人喜歡的,另一類人可能難以接受。爭論引進這些歐美風情是否合適,沒辦法在審美層面加以判斷。只要不觸犯知識產權等法律問題,照搬與引進都無正當性問題。地產與建筑界的復制或模仿,不是法律問題,不是規劃設計與開發決策問題,是由整個社會民眾、開發商、政府管理者共同決定的,它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問題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可能最大的爭議還在于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民族自尊心。
任何文化現象都有自己的規律周期。隨著中國經濟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對西方的渴望總會達到一個頂點。反對建筑崇洋的朋友也不必過慮,強勢的經濟帶來強勢的文化。今天的麥當勞、迪斯尼、歐美風情都是強勢經濟下的文化滲透。中國建筑文化的話語權也無法脫離經濟的地位。當我們身處一個無法自豪的環境,包括污染的自然環境、低劣惡俗的城市景觀環境、壓抑虛偽的文化環境,羨慕與抄襲別人是正常的。
本人非常支持網友的嘲諷與惡搞,城市風貌與文化的問題所反映的是對深層次的合理性與價值的缺失。對于中國文化喪失的焦慮無法通過文化自身的堅持與號召來解決。經濟,社會管理制度,文化理念,環境保護等方面能夠真正升級,同世界通用價值接軌,推動中國的城市環境向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并為子孫后代負責,才是維護民族自尊、保護民族傳統的最有效手段。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