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展
以產業促跨越,昆明正發力“升級”云南經濟。
2013年,是云南省“產業建設年”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作為云南省產業發展排頭兵,昆明以產業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旋律、跨越發展的主抓手、富民強市的主引擎,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把打好“園區、縣域、民營經濟”三大戰役作為昆明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千方百計做大園區經濟、做強縣域經濟、做活民營經濟,全力以赴推動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蛇年即將過去,一組組鮮活的數據表明,昆明在“產業建設年”的首戰中或將告捷。
入圍千億“俱樂部” 指日可待
工業園區建設對于實現資源高效優化配置,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致力園區建設,繁榮園區經濟,已成為各地保持經濟增長、鞏固競爭優勢的共同選擇和成功實踐。
近年來,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園區經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始終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實施千百億園區培育計劃,積極培育以園區為載體的產業集群,全市園區開發建設快速推進,園區正成為昆明工業經濟的主力軍、招商引資的主戰場、特色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
統計顯示,截止目前,昆明市共有以工業為主的國家級園區3個、省級重點工業園區13個、市級園區2個。
在上述園區中,楊林工業園區經國務院審批同意,今年正式升級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祿勸工業園區經省工信委考評,成功升級成為省級重點工業園區。
值得注意的是,在3個國家級園區中,昆明經開區明確表示,將在今年沖刺千億園區。事實上,在2011年,昆明高新區就已實現總收入1088.6億元,成為云南省首個千億元產業園區。
“今年我們將繼續擴大經濟總量,力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過千億元。”高新區稱,2012年,高新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就已經達到808億元。
同時,昆明經開區也在圍繞建設千億園區目標,吹響沖鋒號。統計顯示,今年1-9月,昆明經開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0億元,增長18.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9.88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87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26.26億美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20億元,累計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34億元。
這一組組數字表明,昆明兩大國家級工業園區,真正意義上實現工業經濟入圍千億元“俱樂部”的目標,將指日可待。
除高新區、經開區外,昆明其它園區也在隨著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經濟快速增長,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統計顯示,今年前10月,昆明市工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1.87億元,同比增長12.2%(可比價),園區無疑也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力量。
與此同時,昆明對工業發展布局,進行了全面優化,明確了各個園區的功能定位。
具體來說,就是“三圈兩軸多板塊”工業布局體系,即通過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以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為龍頭,引導產業沿產業鏈和價值鏈延伸,積極發展全產業鏈型的產業集群。目前,昆明培育了煙草及配套、裝備制造、化工、冶金、生物醫藥、建材、能源、食品8大主導產業,成功創建了磷化工、新材料(稀貴金屬)、軍民結合3個國家級,電力裝備、裝備制造(2個)、光電子信息、建材、新能源、有色及稀貴金屬、飼料、精細磷化工、煤磷化工等10個省級和農特產品加工、新材料等7個市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經濟強縣 昆明獨占6成
“縣域經濟就是全省經濟,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大跨越。”云南省的高層人士指出,縣域經濟的持久動力在工業,其是推動跨越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因此,要進一步擴大縣域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切實為縣一級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供更大的舞臺和空間。
在此新形勢下,昆明充分發揮園區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消除制約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突出“十大創新”工程,即突出管理機構創新、突出審批權限創新、突出開發模式創新、突出人事制度創新、突出分配機制創新、突出財稅政策創新、突出服務體系創新、突出開發建設創新、突出考核機制創新,以推動昆明市縣域經濟的全面崛起。
“我們是園區創新服務的收益者。”宜良紅獅水泥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以前我們辦理一些手續審批,程序復雜,環節很多,但現在我們不出宜良工業區園就能辦妥。
對此變化,宜良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給出的解釋是:簡政放權了。具體來說,園區全面實行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制度,發改、規劃、財政、環保、住建等部門,基本實現了入駐園區,可為企業提供從申請到建設、投產的全過程高效優質服務,做到“不出園區門就能辦完事”,全力打造“效率宜良”。
事實上,除“不出園區門就能辦完事”外,宜良園區還推出“園區領導干部企業聯系制,即‘一對一’服務模式”,在效率大提升后,宜良又將此制度升級為“縣級領導聯系及部門掛鉤制度”,以聯動服務、共同推進,提升服務企業的水平,推動宜良縣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宜良效率”提升的同時,工業經濟也在穩步增長。今年1-9月,宜良工業園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進度,而且穩居全市縣域經濟指標前列,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戶,園區經濟已然成為了宜良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和主平臺。
需要提及的是,在園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重構上,昆明建立了集中精簡、靈活高效、親商務實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行以六大權限(即項目、土地、林地、規劃、環評和干部人事權)下放為核心的實體化管理,賦予國家級、省級園區市級、縣級經濟管理和相應行政管理權限,確保市權、縣權審批手續在園區內全部辦結,率先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政企關系,為推動以園區為主抓手的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助推作用,為全市改革發展積累了經驗。
或因如此,昆明在今年全省10個先進縣、10個進位縣的縣域經濟榜單中,昆明市在先進縣中獨占6席,預示著昆明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正得到充分激發。
民營經濟將占據“半壁江山”
縣域經濟的全面崛起,還激活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其不但成為了昆明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推進器,還對全省民營經濟發展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來自昆明市工信委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市非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3家,完成工業總產值855.5億元,占整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6.9%;全市產值超億元的非公企業(在經濟屬性上非公與民營企業是一致的,即非國家所有)207家,產值793.1億元,占全市產值超億元企業的97%,納稅超1000萬元的非公企業72家,納稅10萬元以上的非公企業318家。全市規模以上非公企業上繳稅收15.8億元,同比增長77.5%。
“民營經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昆明市高層人士說,近年來,昆明從產業發展、就業增加,以及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認識出發,非常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特別是結合今年的“產業建設年”和“三大戰役”,先后出臺了《昆明市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比如,昆明各縣(市)區在制定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時,也把民營企業投資的項目用地進行統籌安排。
此外,昆明還積極借助外力帶動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民營企業和項目。2012年,全市引進工業項目563個,實際到位資金516.27億元,全市園區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91個、竣工64個,成功引進康師傅飲品項目、云南瑞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一批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重大產業項目,園區已成為外地民營企業投資昆明的主戰場和投資洼地。
“除了引得進來、留得住,我們還要是讓民營經濟有活力、有競爭力。”市工信委相關負責人說,為增強民營經濟活力,實現經濟跨越發展,昆明市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公共基礎設施、能源、高新技術等12個重點行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的注冊登記條件、出資限制、經營場所限制、經營范圍和經營方式,降低企業創業門檻。
同時,聚集各類創新資源,讓民企成為昆明創新的主力軍。因此,我們在日前看到,昆明市科技局對外公布的首批9家市級院士工作站建站名單中,超過半數是建立在民營企業中,這無疑在幫助企業提高科技支撐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增強全市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一大批有實力的民營資本和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在昆明投資發展、落地生根,到2016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將超過2800億元,甚至達到3000億元,屆時其將占昆明全市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
看未來
園區發展路漫漫
昆明“產業建設年”首戰告捷,并不能掩蓋全市工業園區發展中依舊存在的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或者是“硬傷”——基礎設施配套乏力,對招商引資項目吸引力不足;或者表現為“軟肋”——實體化進程緩慢,企業落地依舊有多個“娘家”。
正如一家省級工業園區在2013年工作總結中所言:各項工作取得較好進展的同時,仍有許多不足,表現在“項目推進不夠快、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低、體制機制亟待完善”等諸多方面。
2014年即將到來,有側重地梳理出2013年全市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給予當局者更多的思考。
基礎設施仍是制約因素
105.09億元,這是全市工業園區1—10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完成的金額,已經超額完成2013年全年100億元的目標任務數。
數字的背后不難看出兩個問題:一是昆明對投資園區基礎設施、改善園區基礎配套的力度和決心;二是全市工業園區的基礎配套依舊薄弱,還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
以距離昆明主城較近的一家工業園區為例,近年來發展勢頭雖然強勁,但園區基礎配套仍是制約因素:園區變電站、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仍在推進當中,產業發展中電力、供水、排污設施不配套等瓶頸問題依然突出。
“我們項目的所有前期手續齊全,工程形象進度目前完成85%以上,預計明年4月份可實現試車,現在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園區的污水處理廠到時能否投入運行。”該園區一公司總經理說,項目投產后可對當地帶來較大利稅。但同時對相關配套也有較高要求。
省級工業園區如此,國家級園區同樣不例外。經開區一家企業負責人在談到經開區的基礎設施時這樣說道:經開區雖然已經發展比較成熟,但它的交通配套依然需要改進,“現在的經開區就像是一個孤島,進出的交通節點不是難走就是堵車。”
在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樹華看來,基礎設施不足仍是昆明工業園區的一大“硬傷”,在其他省市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搭建好園區環境,企業帶著項目和資金即可入駐,昆明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實體化依舊進展緩慢
“硬傷”存在的同時,“軟肋”同樣無法回避。這當中,表現最突出的莫過于進展緩慢的“實體化”。
2011年10月,昆明下發的《關于全市省級工業園區實行實體化管理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將下放省級工業園區,條件成熟的省級工業園區將托管規劃區域內的鄉鎮(街道)或村(社)。至今,已有2年多時間。
“現在相關的機構雖說已經設置了,但卻沒有相應的審批權限,核心的人事、財政等仍是一紙空談。”一位省級工業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雖然已經設置了規劃、住建、土地、等內設機構,但相應的行政審批權限依然沒有,企業要辦理項目審批等手續還必須跑遍相應的部門。
也正因為此,這家工業園區在總結2013年工作時就寫道:目前,園區體制機制仍未實現“權、責、利統一,人、財、事匹配”,人事、財政、行政審批權限等各項工作仍未落實到位,編制緊缺,規劃、國土等派駐機構仍未到位,各項工作開展存在較大困難。
“同樣的一個項目如果放在重慶,從辦理前期手續到建成也許只需要8個月的時間,而在昆明則要花上一年半。”一家企業負責人談到實體化運行不暢對項目推進情況的影響時說,由于行政審批手續繁瑣、園區實體化形同虛設,企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準本前期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進度。
產城融合依然任重道遠
實體化進展緩慢的另外一個表現是,除國家級開發區外,省級工業園區范圍內,仍無法做到托管規劃區域內的鄉鎮(街道)或村(社),城鄉二元管理暫時還無法轉變為園區一元化管理。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產城融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一位長期關注昆明園區發展的專家指出,工業園區的發展少不了農民進城、大學生務工創業的過程,他們需要足夠的生活手段,也需要足夠生活配套設施,“很多園區都在提‘建園即建城’,但想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以幾乎每個園區都有的大學生創業園為例,受制于區位、交通、配套等因素,不少大學生創業園雖然開園已有一年多時間,但實際發展情況卻并不理想:尋甸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大門緊閉,石林生態工業園區大學生創業園沒有辦公點,楊林工業園區大學生創業園基本空置……
當然,大學生創業園只是全市工業園區產城融合不夠理想的一個縮影,對于園區工人而言,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還有交通的便利、生活的舒適、必要的休閑以及子女的教育等。
這,或者才是昆明工業園區若干年后應該呈現出來的美好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