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鷗是海洋性鳥類,卻和深處內陸高原的昆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5年11月12日,北方已是秋風瑟瑟、江河封凍,而春城昆明依然陽光和煦、溫暖愜意,常年翱翔在海洋上、幾乎與城市無緣的紅嘴鷗從天而降,首次光臨昆明城區。人們歡呼雀躍,以摯愛之心迎接了這些遠方來客。
此后,每到冬季來臨,大批紅嘴鷗就會不遠萬里飛臨昆明,在這里享受陽光,過一個暖冬。昆明人則一直對紅嘴鷗給予極大的關愛,每年政府都撥出專款、組織專人為紅嘴鷗投食,并制定相關法規禁止傷害紅嘴鷗。
30年來,紅嘴鷗已經融入昆明市民的生活,成為大家冬季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伙伴。紅嘴鷗之于昆明人,有太多太多不得不說的故事。
壹
3000年前已有海鷗記載
紅嘴鷗以水為伴,屬海洋性鳥類,生活在海湖、江河沿岸以及海洋島嶼。因此,也有人把生活在海洋的它們稱作海鷗,生活在江邊的叫江鷗,生活在 沙灘邊的叫沙鷗。海鷗是人類的老朋友,俗稱水鴿子、漚、婆婆兒。古代書籍又稱水鸮、碧海舍人、閑客、知機叟、三品鳥、芙蓉雞等等。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紅嘴鷗早已是人類的朋友。有文字記載的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商、周、秦、漢的《詩》、《列子》、《山海經》、《說 文》,到宋、元、明、清各代文學家都有關于海鷗的文字記載。從名稱、形態到生物學特性都有很多描述,最多的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抒發情懷。如《詩經·大 雅》:“鳧鹥在涇……鳧鹥在沙……鳧鹥在渚……”中的“鹥”即指海鷗。
唐太宗年間,建國功臣裴度被貶,每天飲酒吟詩自得其樂。一天,裴度到河邊散步,見水天一色,鷗鳥輕盈,隨即吟詩一首:“閑余何事覺身輕,暫脫朝服傍水行,鷗鳥亦知人意靜,故來相親不相驚。”
海鷗行為被作為天氣預報的一種物候。我國晉代《南越志》記載:“(鷗)頗知風云,若群飛至岸必起風,渡海者以此為候。”這是由于鷗能感應風所產生的次聲波,風浪起,鷗群飛,航者入港靠岸避風。
海鷗還是農林害蟲的天敵。我國唐代《酉陽雜俎》中就有海鷗消滅害蟲的記載:“開元中期,貝州(河北清河縣)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鳥數萬,盡食其蟲。”這里說的大白鳥,據考證就是海鷗。
貳
公元85年飛臨滇池的“白烏”
在1985年進城之前,紅嘴鷗是否來過昆明呢?
在《新纂云南通志》卷二“大事記”中有如下記載:“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以王阜為益州太守,神馬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起學校。”《后漢書·西南夷傳》記為:“元和中,……有神馬四匹出滇池,白烏見。”
其中, “白烏見”就是指羽毛雪白、形似烏鴉的飛鳥出現在滇池水面,飛騰于昆明上空。因古人不識鷗科動物,加之其體形類似烏鴉,故稱之為“白烏”,人們視其為吉祥之兆,所以滇池地區開始興辦學校,傳播儒家文化,并使人們裸游的習俗逐漸變遷。
“昆明滇池區域鷗科鳥類甚多,一直是鷗鳥的棲息越冬地。”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紫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1985年以前的每年冬天,滇池已是紅嘴鷗的冬季棲息地之一,只是數量稀少,也沒有成群飛入城區。
昆明鳥類協會副秘書長楊明也認為:“如紅嘴鷗在昆明的時間要追根溯源,應該是有滇池就有紅嘴鷗了。”
叁
1960年一群學生為紅嘴鷗正名
“在1985年進入昆明城區之前,昆明已經有紅嘴鷗的身影,甚至1800年前昆明就有紅嘴鷗了,它們把滇池及周邊水域當作越冬地。”王紫江 回憶道,“只不過當時大家不了解這種鳥叫什么,紅嘴鷗羽毛為白色,長相似烏鴉,有的人稱為‘白烏’,有的人則以為是什么人養的鴿子,可它的體形又比鴿子 大,嘴巴紅而全身白色和鴿子還不一樣,有見識的人就說是‘水鴿子’。”
1960年~1961年,王紫江就讀于云南大學生物系,學習動物生態這門課程時,他會和同學們聚在一起對動物進行野外調查、實驗、解剖。期 間,結合所學課程內容及自己的愛好,王紫江等人多次到滇池對鳥類開展課題研究,也是在那個時候,發現了滇池有這種白色的鳥,后來經他們研究才知道它是海鷗 中的一種,世界通用名是紅嘴鷗。
“我們統計過,當時紅嘴鷗數量不多,大概有300只左右。”王紫江說,因為在滇池的紅嘴鷗數量不多,且沒有進入昆明城市,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這些紅嘴鷗主要在滇池及周邊一些水域活動,在郊區的水庫、池塘等地也發現有紅嘴鷗光臨,但數量很少。
肆
清澈的滇池里魚蝦便能吃飽
在開展課題研究時,王紫江等人還對到昆明越冬的所有鳥類進行了調查。“除了紅嘴鷗,我們在滇池也發現了不少水禽,如野鴨、八哥、等,在 這些物種中,八哥、數量較多。”王紫江介紹,做調查時他們做了記錄,把滇池的鳥類按級別分,數量最多的畫三個“+”,屬于優勢種;數量一般的畫兩個 “+”,屬于常見種;數量比較少的畫一個“+”,屬于稀有種或罕見種。“從當時調查的情況看,紅嘴鷗屬于常見種類之一,數量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根據昆明鳥類協會相關記錄,1963年冬季在昆明滇池的紅嘴鷗有300只左右,1964年3月有300只左右,1983年3月有1500 只,1984年冬季有2000只。至于為何在1983年、1984年時紅嘴鷗突然增多,昆明鳥類協會副秘書長楊明表示,昆明冬季的氣候與紅嘴鷗繁殖地夏季 氣候相似,又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紅嘴鷗的生存,因此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增多了,且每年都有所增加。
楊明稱,在進入昆明城區之前,紅嘴鷗主要分布在滇池、八大河、呈貢、城區附近養魚塘等地。那時候,滇池還未受到污染,湖水清澈,水生動植物豐富,魚蝦特別多,是紅嘴鷗等眾多鳥類的棲息地,“在進城之前,紅嘴鷗數量不多,滇池魚蝦就能吃飽,根本不需要人為投食。”
“剛在滇池發現紅嘴鷗時,我們對其不太了解,只知道它們是從北方飛來昆明過冬的。和現在一樣,它們每年10月份來,次年3、4月份離開。但 不知道它們具體來自哪里,也不知道它們晚上棲息在什么地方。”王紫江說,當時自己還是學生,因為各方面條件都不允許,沒有再對紅嘴鷗做進一步調查研究。
1985年紅嘴鷗進城之前,紅嘴鷗是否來過昆明?研究機構是否已經注意到這群遠方客人?從前人們偶爾看到這些“白鳥”,會如何對待他們?在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紫江的印象里,“早在1963年~1964年,甚至更早時候,滇池就有紅嘴鷗了,但數量不多,約300只左右。”
鳧鹥在涇,公尸來燕來寧。爾酒既清,爾肴既馨。公尸燕飲,福祿來成。
鳧鹥在沙,公尸來燕來宜。爾酒既多,爾肴既嘉。公尸燕飲,福祿來為。
鳧鹥在渚,公尸來燕來處。爾酒既湑,爾肴伊脯。公尸燕飲,福祿來下。
鳧鹥在潀,公尸來燕來宗。既燕于宗,福祿攸降。公尸燕飲,福祿來崇。
鳧鹥在亹,公尸來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飲,無有后艱。 ——《詩經·大雅》
閑余何事覺身輕,暫脫朝服傍水行,鷗鳥亦知人意靜,故來相親不相驚。
——裴度(唐)
頗知風云,若群飛至岸必起風,渡海者以此為候。
——《南越志》
開元中期,貝州蝗蟲食禾,有大白鳥數千,小鳥數萬,盡食其蟲。
——《酉陽雜俎》
元和二年,以王阜為益州太守,神馬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起學校。
——《新纂云南通志》卷二
元和中,......有神馬四匹出滇池,白烏見。
——《后漢書·西南夷傳》(記者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