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云南頻道12月30日電(李玲艷、羅春明)云南的經濟狀況有什么特征?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中取得突破?怎樣更好的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剛剛在西南聯大講壇做了精彩演講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30日做客新華社云南分社和新華網云南頻道,就當前云南經濟發展面對的難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解讀。
自然條件獨一無二,“三期疊加”矛盾突出
“云南的情況跟全國可能是一樣的,‘三期疊加’在云南顯得更突出一些。”他說,云南經濟結構不是那么好,開始靠煙草工業來拉動,后來又是投 資拉動,有些后遺癥,有個消化期。這幾年刺激政策用的也比較強,所以“三期疊加”的矛盾在云南顯得比較突出。增長減速、結構調整的陣痛、過去刺激政策造成 的后遺癥該怎么醫治?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云南的自然條件在全國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認為,云南當前的任務就是按照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決定,把全面深化改革搞好,其中關鍵是探索出一個科學又適合云南實際的體制。
以云南白藥為例,他認為云南有許多特色產業,其本身的發展速度不低,如果能充分發揮條件優勢,同時有好的體制、好的政策環境,應該可以發展的更快。
“三期疊加”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征,第一期是經濟增長換擋期,第二期是結構調整陣痛期,第三期是前期刺激政府的消化期。
發展的重點不是“速度”,而是“效率”
對于云南而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應該怎樣兼顧速度和效率的統一協調?吳敬璉給出了他的答案。
“過去重點是速度,其實同樣的速度,效率不同,對老百姓的生活和整個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提出,為什么有些國家增長到5%就好的不得了,而我們必須要到8%以上,原因是我們是靠投資拉動,是低效的。
GDP是由3個要素決定的,勞動力、資本、效率。他說,如果靠投資拉動的,第二年還要投入的更多,這往往會陷入惡性循環;效率最重要的承擔者是人的知識和技術,發明創造,從效益來的GDP都能夠回到老百姓身上,所以不能老是要按照速度來計算。
吳敬璉解釋,新常態一方面是從高速增長向中速轉化,這個轉化已經是事實;另一方面是從投資拉動的速度型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的效益型的發展方 式轉變,而這個轉變還沒有實現,需要爭取實現。“學校、科研機構、傳媒,都要增強學習,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立足本地,發現比較優勢,融入國家戰略
“談到國家戰略,不只是能拿到多少國家投資和優惠政策,而是更應該立足本地,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一些基礎性的工作融入國家戰略。” 吳敬璉如是說。
他建議應該認真學習戰略的本質,然后按照這個思想來考慮應該怎么做。要把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起來,用改革來找潛力,用改革提高效率,“國家有大戰略,我們附在上面,就上去了。”
當天,吳敬璉對新華網網友的部分提問進行了解答,針對民營企業當前的發展,他表示,“對于民營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比政策支持更為重要。” 說到股市問題,他說,“如果制度不正常, 哪怕是出了牛市,誰賺了,誰賠了,你可以算算賬。”房價問題也是網民們關注的熱點,吳敬璉認為,“房價對工薪階層確實太高,我們都希望能平抑,但是不能靠 行政手段,而是要靠整體運轉。”
不管是針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股市及樓市熱點問題,通過梳理他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在吳敬璉眼中,發展和改革的核心還是要一個好的制度。
相關背景 吳敬璉倡導并努力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是“整體改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轉型的實踐 產生了重要影響。曾在1984-1992年五次獲得中國經濟學的最高獎勵——孫冶方獎,2003年被國際管理學會授予他“杰出成就獎”,2005年榮獲首 屆“中國經濟學獎杰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