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清 昆明興
堅決貫徹《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
新年的陽光照在老寶象河邊新建成的亭子里,張陽洋和家人再次來到即將入住的云南藝術家園小區。老寶象河穿過小區,沿河建成的綠化、人文景觀讓他們一家愛上 了新環境。溯源而上,兩公里外的官渡區官渡街道西莊社區,村民自籌資金硬化的沿河道路,已經成為大家出行的主要通道,河堤邊精心管護的綠樹為出行的人們帶 來好心情。
最早施行“河道三包”制度的西莊社區居民丁淑仙說,“以前認為管河治河只是政府的事,現在發現受益最多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主動承擔老寶象河靠近藝術家園小區一段景觀打造的開發商認為,“老寶象河給我們項目品質增色不少,水文景觀已成為吸引客戶的關鍵因素。”
從政府主導,到沿河居民和企業主動參與,老寶象的改變,為入滇河道治理提供了新樣本。
層層落實“河道三包”
從寶象河水庫順流而下,奔流向西的寶象河在位于云大西路的羊甫分洪閘一分為二,一曰“新”,一為“老”。水清岸綠的新寶象河,已成為昆明不可錯過的一道靚麗風景。而老寶象河穿村而過的9.3公里旅程,在過去可是一段“曲折之旅”。
因為居民沿河居住的習慣,老寶象河流域分布著10個社區5萬余居民,沿途還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集貿市場。“10個社區,官渡街道占了7個,其他河道每公里配 備1名保潔員,但老寶象河得配2名,還得不時地集中整治。”10余年的河道管護工作,老寶象河的整治曾讓官渡街道生態科科長陳恭傷透腦筋,居民和企業對河 道治理意識的轉變,他也是見證者。
飯后,西莊社區村民毛興發喜歡沿著老寶象河走走,看著如今的景觀他有些內疚,2000年他和家人還經常把臟水和菜梗果皮倒進河里。當時,他并不知道什么叫 “破窗效應”,只知道大家都丟成習慣了,沒有人覺得不妥。“就只當它是條臭水溝。”隨著昆明市政府對滇池治理力度的加大,在此后的幾年間,毛興發與同村村 民多次參加河道的清淤和垃圾打撈,漸漸體會出河道整潔或臟亂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早在2009年,西莊社區就開始探索“河道三包”責任制,老寶象河納入“三包”之列,官渡街道、社區、居民小組、沿河單位(小區)及住戶層層抓落實簽訂河 道兩岸“門前三包”責任書。在此基礎上,2010年西莊社區又探索出《入湖河道管理村民公約》,對沿河村民排污水、取水洗車洗菜、破壞綠化及公共設施等行 為進行約束。2011年,西莊社區通過自籌資金200余萬元,將老寶象河邊的道路進行了硬化,過去汽車進不來、“看病只能背著跑”的場景一去不復返。為了 加強河道綠化的管養,今年西莊社區又以綠化“保證金”的形式,對“河道三包”進行了優化,河邊的綠化景觀比從前更加豐茂了。
河道治理與城市開發實現雙贏
隨著城市的發展,老寶象河沿線不少新住宅區拔地而起。把河道綜合治理與城市開發關聯起來,這會是一次雙贏的機會。官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秀靈曾參與拜訪轄 區內幾個沿河項目的開發方,提議由企業投資對項目內河道進行“綠化、美化、亮化”,并達成共識。“彩云北路邊的河道由大都的開發商負責,藝術家園小區近1 公里的河道已經打造成精致的景觀。”河道變美讓老寶象河告別了亂墳崗和臟亂差的形象,裝點了城市景觀,對于開發商來說,也是項目品質的一大保障。“因為有 了老寶象河,做水景觀就擁有了天然的資源,我們只用在建設時鋪設好排污管道,沿河做修飾,河兩邊的原生景觀和生態功能也可以保留下來,河道50米之外規劃 住房,讓我們用有限的資金就營造了高品質景觀。”藝術家園項目負責人介紹,對老寶象河因地制宜的運用,讓企業在景觀打造上節約了不少資金。
季官社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云秀小巷”全國聞名,2009年建設時,小區沿著老寶象河打造了水系景觀,如今,優美的居住環境讓附近的居民艷羨不已。 “2013年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大家一致通過了建造河堤公園的方案,現在已經動工了,以后的景致會更漂亮。”季官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李松說,季官二期改造工 程銀海金岸,居民和上級部門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以后除了“河道三包”之外,老寶象河的綠化、美化、亮化將增添更多的風景。
昆明市滇池治理“十二五”規劃中,老寶象河的綜合整治成為官渡區的重點之一。《官渡區滇池治理三年行動工作方案(2013-2015)》中,徹底截污、水 體置換、生態建設三大任務的順利實施,成為整治的關鍵。“結合沿河的開發,河道截污正在按計劃推進。老寶象河沿線生態建設,近年來在全區23條入滇河道中 效果非常明顯。”官渡區滇管局負責人介紹,政府主導、企業和居民主動參與河道管理所取得的效果,在官渡區尤為明顯。“‘河道三包’源于官渡,目前已在全市 推廣,多方參與的入滇河道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也正從設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