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投一帶動五”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推進“五小水利”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去年以來,該州財政投入在“五小水利”上的資金為1.7億元,拉動投資達8億元,使全州“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得到有效推進,群眾受益面不斷擴大。
紅河州轄3市10縣、134個鄉鎮,國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40萬人,是一個山區多、壩區少,民族多、貧困面大、邊境線長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去年,紅河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干旱,旱情最重時造成全州81余萬人和56萬余頭大牲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旱面積高達365多萬畝,受災349萬畝,絕收100多萬畝;因旱造成農業經濟損失達22.75億元。這場大旱充分暴露了紅河州工程性缺水突出,特別是山區、半山區資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交織并存,土地零星,沒有實施骨干水利工程的基本條件,難以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建設。
紅河州在旱災后的反思中深切地認識到:水是“三農”的 “命脈”。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吃水難、用水難問題,在財政資金緊缺的情況下,經過認真研究,實施了“四兩撥千斤,投一帶動五”的建設發展戰略,由政府投入一元錢,拉動社會投資5元錢的辦法和措施,全力推動以雨水集蓄小水窖為主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在具體實施中,紅河州制定了長效機制,由州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補助農村群眾用于“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并規定連續6年,同時明確了3年內實現山區、半山區飲水困難地區小水窖全覆蓋,5年內實現山區、半山區其他‘五小水利’廣覆蓋,基本解決全州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等目標,為此,該州還建立健全了各級組織領導機構,逐級落實責任,將工程建設完成情況納入各縣市領導任期目標考核內容。
紅河州按照“先建設、后補助,誰積極、支持誰”和 “建設一件、成功一件、發揮效益一件”的原則全力推進,并要求做到一戶兩窖(每窖20立方米以上),一組一池(100至10000立方米),一村一塘(1至10萬立方米壩塘),一鄉一庫(10萬立方米至100萬立方米)。補助標準按照新建小(二)型水庫工程,庫容為10~30萬立方米的,內地縣市每座州級以上補助150萬元、邊疆縣每座州級以上補助200萬元;30~60萬立方米的,內地縣市每座州級以上補助200萬元、邊疆縣每座州級以上補助270萬元;60萬立方米以上的,內地縣市每座州級以上補助300萬元、邊疆縣每座州級以上補助400萬元;山區、半山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每新建一個容量為20立方米以上的小水窖,內地縣市州級以上補助1500元、邊疆縣州級以上補助2000元。每新建一座小型灌排站,內地縣市州級以上每座補助5萬元,邊疆縣州級以上每座補助6萬元。
截至目前,全州完成總投資近8億元,新建“五小水利”工程達5萬多件,其中小水窖4萬多件、小水池4000多件、小壩塘480個,增加蓄水能力790萬立方米。紅河州全民參與“五小水利”工程建設,使全州吃水難、用水難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紅河州助推“五小水利”建設 完成總投資近8億
發布日期:2011-10-24 瀏覽次數:469
紅河州投入1.7億元拉動投資達8億元 四兩撥千斤助推“五小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