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門窗“搬”進博物館
如何保護和傳承古門窗文化,積累和保存現有的門窗文化,已經成為門窗業迫在眉睫的問題。眾所周知,國內的博物館類型很多,展品有古玩玉器、名人字畫、歷史古跡等。文化的傳承需要一個載體,人們十分期盼那些充滿智慧與追求的門窗能擺在博物館內,向后人慢慢訴說門窗絢麗的歷史。
據星科五金網了解,在距北京60公里的高碑(店)市,全亞洲唯一的一座門窗博物館將在這里面世。門窗博物館設在由河北鼎泰華奧投資有限公司斥資33億興建的中國國際門窗城內。博物館預設面積達5000平米,內設兩館兩區:門窗發展歷程館和當代門窗館;高科技門窗展示區和高性能門窗體驗區。目前各分館內展品已基本就緒。
傳承門窗歷史文脈
門窗是伴隨著建筑的發展而延伸的。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的住所是天然巖洞。“上古穴居而野處”,無數奇異深幽的洞穴為人類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蓋大約便是最早的門。進入奴隸社會后,我國出現了最早的規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從而出現了真正上的門窗。自此,各式各樣的門窗逐步由能工巧匠的雙手創造出來。從石材、木材、皮質到金屬,從方形、圓形到多邊形,門窗的材質、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門窗博物館設有門窗發展歷程館和當代門窗館。顧名思義,門窗發展歷程館是對我國門窗發展歷程的介紹,分為古石窗、古木門窗、近代門窗三個展示廳。
古石窗大都用來鑲嵌在建筑物的外墻上,既有通風、采光、防火、防盜的功能,又有美化建筑物外觀的作用。我國古石窗大多雕琢得十分細致,圖案豐富多彩,除了具有實用價值外,還有文學、美學和史學價值。透過這些雕花石窗,可見當時當地的建筑風貌、生活習慣以及民風民俗。古木門窗的雕琢與石窗相比更加紛繁復雜。我國地域遼闊,文化習俗不一,古木門窗的雕飾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江南地區強調文化內涵,講究情趣,精雅;廣東、福建是商業文化傾向的典范,繁華富麗;山西、陜西等地的門窗,則繼承了中華古老文化的傳統,顯露出一種質樸古雅、忠厚親和的魅力。木雕的內容涵蓋了山水、花鳥魚蟲、宗教文化、戲曲小說等方面。
到了近代,玻璃窗開始用于建筑。玻璃在窗戶的應用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大塊玻璃價格較貴,所以用小塊玻璃取代窗紙;第二階段,是利用原有窗棱格子,安裝多塊小玻璃;第三階段,使用大塊玻璃,并改造原來的窗戶式樣。現今,我們在故宮博物院或頤和園看到的窗戶就是這個樣子。
當代門窗展館陳列展示的是當今市面上比較常見的門窗的,主要包括鋁合金門窗、塑鋼門窗、塑料門窗、實木門窗、木鋁復合門窗等。
秀古展今倡導科技
人們對科技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門窗消費已經進入個性化的消費階段。環保、節能開始成為衡量產品好壞的重要標準,這就要求門窗向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