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天舉行的昆明市勤工儉學工作會上獲悉:市教育局公布《昆明市中小學勤工儉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范全市勤工儉學活動,要求農村中小學“建設一塊勤工儉學基地,辦好一個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難學生”。目前,昆明90%以上中小學都在開展勤工儉學活動,12539人參與其中;勤工儉學年均利潤7625萬元,資助困難學生321166人次。
昆明部分農村中小學通過養殖和種植,不僅能夠滿足本校學生就餐,還能向其他學校提供低價甚至免費的肉、禽、蛋和蔬菜。據統計,全市開展勤工儉學的學校已達1259個,其中農村學校978所,開展面達90%以上,建立勤工儉學種植、養殖基地1185個,勤工儉學基地面積達21066畝,建成農村中小學種植、養殖試點校220所。全市勤工儉學從業人員達到12539人,勤工儉學年均利潤7625萬元,資助困難學生321166人次,資金3562萬元,其中減免學雜費928萬元,補助困難學生生活費2634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年均投入1732萬元,農村寄宿制學校肉菜等副食自給率達到33%以上。
昨天,市教育局公布《昆明市中小學勤工儉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規范全市勤工儉學活動。《辦法》指出,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從實際出發,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多渠道解決勤工儉學用地問題,保證學校基地達到小學5畝、中學10畝的標準。學校布局調整中調出的土地、校舍等,由縣級教育部門統籌規劃,用做中小學勤工儉學基地。《辦法》要求,農村中小學要按照“建設一塊勤工儉學基地,辦好一個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難學生”的基本要求,把學生食堂、學生宿舍、校內師生服務部等生活設施,作為勤工儉學的重點工作對象來抓,努力降低學生就學成本,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采、摘、挖、撿”等多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學校要將勤工儉學活動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不得隨意增減時間,勞動的地點應以學校勤工儉學“三生教育”實踐基地為主,學生當天勞動時間不宜過長,小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不參加勤工儉學活動。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勞動實踐時間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辦法》明確,勤工儉學增加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營養水平,補助家庭困難學生,改善師生福利,以及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和辦學條件改善等。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得因農村學校勤工儉學勞動實踐收益的增加而減少學校正常的教育經費。應安排部分資金用于農村學校勤工儉學基地建設,并做到逐年增長。學校勤工儉學的收入,任何部門不得統籌和挪用。勤工儉學收入的支出,要堅持增收節支的原則,杜絕不合理開支。學校要向師生定期公布勤工儉學收支的情況,接受師生監督。
在學校吃得比家好
勤工儉學讓娃娃吃上肉還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昆明80%以上的學校在農村,近年來,昆明開展以種菜、養豬為主要內容的勤工儉學活動,重點解決學生吃菜難、吃肉難的問題。昨天,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盤龍區小河中學、鼠街小學和雙哨養殖中心。通過勤工儉學,吃肉不再是這些學校學生的奢望。“現在學生體質狀況明顯改善了,我們學校一名同學參加運動會還打破了盤龍區1500米長跑的紀錄呢。”小河中學校長祝建明說。
綠油油的苦菜、50多頭肥豬、360只蛋雞……這就是小河中學的勤工儉學基地,這個基地擔負著小河中學162名寄宿學生的一日三餐。小河中學的學生90%來自邊遠地區,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入校前,吃飯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只是飽不飽的問題。
2007年,在得到盤龍區雙哨中學捐贈的50頭豬仔后,小河中學開始了勤工儉學活動。“學校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具體負責養殖和種植,學生是在每月兩次的勞動課上參與勤工儉學基地的勞動,鋤草、施肥、清洗圈舍都得干。”祝建明說,勤工儉學基地不僅解決了孩子們吃菜難、吃肉難的問題,還教會他們珍惜勞動成果、掌握勞動技能。
小河中學初二(1)班的毛右麗是寄宿生,課余時間,她常常到勤工儉學基地給蔬菜澆澆水,看看酣睡的小豬,數數蛋雞產的蛋。“基地里的這些動植物,既是我們的食物,也是我們的勞動成果。”毛右麗說,現在學校每天都提供肉、蛋和新鮮蔬菜,每名學生每學期還補助500元伙食費,“我覺得在學校吃得比家好!”
祝建明介紹,目前小河中學養豬500頭、雞360只,還種了苦菜、韭菜、大蔥等蔬菜。“學生吃的豬肉和雞蛋完全產自學校,現在孩子們一頓早餐只花1.5元,一葷兩素的飯菜花銷平均3.5元。”
小河中學只是全市勤工儉學的一個縮影……昆明勤工儉學基地種植的白菜、青菜、菠菜、蓮花白、韭菜、蘿卜、洋芋、洋絲瓜等菜解決了學生吃菜難問題。部分學校種植的蔬菜吃不完就腌成腌菜,留著蔬菜淡季吃,有的學校分給師生帶回家嘗鮮,有的供應市場。
西山區永靖小學被省教育廳授予勤工儉學勞動實踐基地榮譽稱號,通過幾年的種菜養豬,學生伙食大為改善。學生不交一分錢一粒米,就能頓頓吃上豬肉、雞肉、雞蛋和新鮮蔬菜。
盤龍區鼠街小學養雞下的蛋吃不完,除了區勤工辦調配給其他山區學校外,周末學生放學回家,學校還將雞蛋煮熟分發給學生帶回家給父母吃,讓家長也享受孩子的勞動成果。目前,勤工儉學開展較好的山區寄宿制學校每月都殺一頭豬,每周都能讓學生吃上兩三次肉,結束了以前酸菜洋芋湯泡飯的歷史。(記者鄭陽洋)(昆明日報)
主流聲音
促進教育與實踐結合
昆明部分農村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以來,通過養殖和種植,不僅能夠滿足本校學生就餐,還能向其學校提供低價甚至免費的肉、禽、蛋和蔬菜。這是促進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昆明開展以種菜、養豬為主要內容的勤工儉學活動,重點解決學生吃菜難、吃肉難的問題,讓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能吃上新鮮蔬菜,每周都能吃上肉。生動鮮活的事實,充滿希望的前景,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勤工儉學工作是學校后勤工作的主要載體,仍有著無限的生命活力,對鞏固“普九”成果、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開展勤工儉學,是中國教育事業的優良傳統和特色,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內在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培養新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舉措。
各地各校要進一步端正勤工儉學工作方向,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強化服務素質教育,始終把勤工儉學活動作為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充分利用現有勤工儉學的資源,為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場所,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推進素質教育創造條件。要以服務教育“兩基”大業為目標,以服務學生健康成長為著眼點,把助學助教服務基礎教育作為勤工儉學和學校后勤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
各地各校開展勤工儉學應堅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繼續保持和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的優良作風,要突出服務功能,解決好學生吃菜難、吃肉難的問題,進一步營造中小學勤工儉學良好的發展環境,讓勤工儉學活動這株日益壯大的樹能夠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