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系統建設已納入廣東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新快報訊記者余亞蓮 報道 “地震波到達前20秒,發出緊急預警,自動停運高鐵、地鐵、核電站、化工廠。”昨日,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梁干在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震預警系統的建設已納入廣東省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將來廣東有望在地震波到達前20秒進行預警,這種預警可以有效減少地震災害。
廣東核電站選址很嚴格
新快報:廣東的核電站怎樣防止地震災害和海嘯災害?
梁干:在預防地震災害方面,核電站安全設防的標準和一般工業民用建筑的抗震要求完全不同,它的要求要嚴格很多,完全可以抵御強烈地震的襲擊。廣東的幾大核電站,在選址時,完全按照核電的選址規范,保證在廠址5公里范圍內,沒有“能動斷層”。也就是說,10萬年以來,該地段從來沒有過地震活動。同時也充分考慮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海嘯、洪水等其它災害的因素,可以說,核電站選址必須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場所。
在研究“地震預警系統”
新快報:地震是不是在全世界都無法預報?
梁干:地震預報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難題,我們曾經成功預報過一些特殊地震,但更多的是失敗的教訓。目前全世界都沒有辦法準確預報地震,但對一些特殊地震有一些預報措施。比如,1975年發生在遼寧海城的7.5級地震,我們就曾經成功預報過。
新快報:那廣東能否也建立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后幾秒之內發布地震消息?
梁干:廣東的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已經在著手研究“地震預警系統”,爭取利用地震發生后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以及地震從震中傳遞到人口密集城市之間的“時間差”來進行預警,這個“時間差”會因為距離,往往有十幾二十秒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最有效的減災措施是要使核電站、化工廠迅速停運,使高速運動的列車迅速停運。目前,我國高鐵這么多,這幾秒鐘的時間會非常關鍵。
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時段
新快報:新西蘭地震、云南地震、日本地震,全球是不是進入了地震多發期?原因是什么?
梁干:2004年印尼海嘯之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確實處在一個活躍時段。根據上個世紀100年的統計,平均下來全球每年都會有一個8級地震,7到8級的地震則會有18次左右。在去年,全球發生的7級以上地震是多了一些,達到了20多次。但這只能說是“活躍”,還不能定性為“異常”。
近年來,我們之所以感覺地震多了,是因為這幾次大地震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引起了世界關注。
另外,現在通訊發達,消息都很快傳播開來,這樣也讓大家覺得地震頻頻。
地震監測不是“事后諸葛”
新快報:目前有一種說法,說地震監測都是“事后諸葛亮”,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梁干:如果從預報的角度來看,地震監測就是“事后諸葛亮”,沒有辦法事前預報。但是地震監測的作用不僅僅是預報,地震發生后最關鍵的是救援,地震監測能在1分鐘之內,速報出震中震級。以汶川地震為例,地震剛發生時,所有的通訊都中斷了,如果沒有地震監測,告訴你哪里是震中,破壞強度有多大,政府怎樣去組織救援呢?
另外,地震監測還能通過監測數據,分析震源破裂的原因。根據這個才能判斷這次地震會不會引發海嘯,需不需要預警。
還有,地震監測還可以分析地殼結構,分析地震波的衰減規律,為制定建筑物的抗震設防標準提供依據。就像核電站的選址,如果不依靠地震監測掌握地殼運動規律,你就無法判斷哪里是安全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