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出現了人類最早的第一流的建筑藝術以及和建筑物相適應的室內裝飾藝術。早在3000年前,他們就已經會用正投影繪制建筑物的立面圖和平面圖,會畫總圖和平面圖,同時也會使用比例尺。
埃及的建筑及室內裝飾史大致可分下列幾個時期。1,上古王國時期(公元前33世紀-前27世紀)。2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7世紀-前22世紀)。3,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2世紀-前17世紀)。4,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前3個時期:建筑外部和室內設計的發展都較為緩慢,但已經出現聞名于世的金字塔。并且隨著陵墓建筑的興起,促進了雕刻藝術的發展,雕刻藝術大量出現在建筑中。
新王朝時期:是古埃及的全盛時期,神廟取代了陵墓,成為這一時期的突出建筑。整個神廟的外形只是單調,沉重的石板墻,但室內的柱廳大殿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奇跡。繪畫和雕塑也更加精美。
古代西亞的室內裝飾:公元前三千紀到公元前538年以后。
古代愛琴海地區的室內裝飾:公元前二十世紀上半葉。其文化主要體現在宮殿建筑。供電建筑及內部設計風格古雅凝重,空間的關系變化莫測。
古代希臘的室內裝飾:課分為三個時期。古風時期(前8世紀-前5世紀)古典時期(前5世紀-前4世紀)希臘化時期(前4世紀以后)。在古風時期的建筑和內部設計都處在發展階段,尤其內部設計更處于低潮。古典時期,是希臘建筑藝術的黃金時代。帕特濃神廟作為古典時期建筑藝術的標志性建筑。希臘化時期主要是會堂,劇場,浴室,俱樂部和圖書館為中心的建筑。
古代羅馬的室內建筑:公元前500年左右-公元前1世紀。這一時期重視廣場,劇場,角斗場,高架輸水道等大型公共建筑,相對而言室內裝飾發展并不顯著,但是柱式卻在古希臘的基礎上得以大大的發展。塔司干柱式,連續券成為西方古典建筑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在羅馬帝國時期,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建筑,成為繼古希臘之后又一高峰。萬神廟和卡拉卡拉浴場都是這些建筑之一。
早期基督教的室內裝飾:公元前1世紀。
拜占庭的室內裝飾:公元395年。圣索菲亞教堂的穹頂和帆拱全部采用馬賽克玻璃拼貼而成。
羅馬時時期的室內裝飾:11世紀-12世紀。
哥特式的室內裝飾:12世紀中葉-15世紀。是在羅馬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風格的形成首先取決于新的結構方式。
文藝復興時期的室內裝飾:14世紀-16世紀
文藝復興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 。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并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類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筑,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而關于文藝復興建筑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筑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于文藝復興建筑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后轉為巴洛克建筑風格。
意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筑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筑的性質和延續時間并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筑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筑,對以后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筑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巴洛克的室內裝飾:17世紀。一熱情奔放,追求動態,裝飾華麗等特點風靡歐洲,并影響其他設計流派。
洛可可的室內裝飾:18世紀。他是在巴洛克風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純裝飾性的風格。在室內排斥一切建筑母題,裝飾題材趨向自然主義,慣用嬌艷的顏色,喜愛閃亮的光澤。
新古典主義的室內裝飾:18世紀中葉-20世紀初。
浪漫主義和折衷主義的室內裝飾:18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浪漫主義:主張發揚個性,提倡自然主義,反對僵化的古典主義,具體表現為追求中世紀的藝術形式和趣味非凡的異國情調。有被稱為“哥特復興”。
折衷主義:追求形式美,講究比例,主義形體的推敲,沒有嚴格固定程式,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對各種風格進行自由組合。 現代主義運動時期的室內設計:20世紀初-20世紀40年代。
現代主義的開端: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相繼出現看藝術領域的變革,出現了諸如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等一些反傳統而富有個性的藝術風格。現代主義建筑風格主張大眾服務,它的核心內容不是簡單的幾何形式,而是采用簡潔的形式達到低造價低成本的目的,從而使設計服務于最廣大的大眾。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是路斯,賴特流水別墅,蒙德里安和特威爾爾德。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對于現代主義設計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頁,它的思想至今還影響著各國的設計界,而其最重要的貢獻是奠基了現代工業設計教育堅實的基礎。
國際主義風格的室內設計: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國際主義風格運動階段,主要是以密斯的國際主義風格為主要建筑特征而形成的,具體特征是采用“少就是多”的減少主義原則,強調簡單,明確,結構突出,強化工業特點。在國際主義風格主流下,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探索,從而以多姿多彩的形式豐富了建筑及室內設計的風格和面貌。柯布希埃是“野蠻主義”的代表人物。雅馬薩奇是“典雅主義”的代表人物。沙里寧是有機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
20世紀60年代以后,現代主義設計繼續占主導地位,國際主義風格更加多樣化。后現代主義時期的室內設計:20世紀60年代末在建筑中產生了后現代主義。
戲謔的古典主義是后現代主義影響最大的一種設計類型,它是用折衷的,戲謔的,嘲諷的表現手法來運用部分的古典主義形式或符號。
傳統現代主義,其實也是狹義后現代主義風格的一種類型。它與戲謔的古典主義不同,而是適當的采用古典的比例,尺度,某些符號特征作為發展的鉤子,同時更注重細節的裝飾,在設計語言上更加大膽而夸張,并多借鑒折衷主義手法,因而設計內容更加豐富奢華。
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以后的室內設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高科技派風格,結構主義,新古典主義。
室內設計發展史
發布日期:2012-01-06 瀏覽次數: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