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瑯”,說早在唐代就有此種工藝制作。據說故宮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創于明宣德(1426-1435)間,至景泰(1450-1456)間才廣泛流行。是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上,當時以藍釉為最出色,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習慣稱為“景泰藍”。這種最初由西方傳到中國的工藝技術,由于中國工匠的潛心研究,曾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中國景泰藍于是成為世界掏絲琺瑯鑒定和審美的標準。這也是中國工藝家對世界美術的重大貢獻之一。大約在中國的元朝時,掏絲琺瑯就由傳教士自中亞傳入。中國人吸收了這種琺瑯器的制造技術,并幾經改良、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特有的一項工藝技術。明朝景泰年間,這種琺瑯的制造盛極一時,制品多,也最精美,當時的成品常以一種特有的藍色為基調,“景泰藍”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