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第一屆建筑陶瓷中國名牌產生了,今年是“換屆大選”之年,可是并不怎么順利,由于種種原因,今年將不再得建筑陶瓷進行評選,原已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品牌有效期將順延一年。
早在數月前,中國名牌產品省級“大考”結果正式公示的時候,就有行業媒體爆出陶瓷企業為順利晉級中國名牌,在上報材料中瘋狂進行數字注水的消息,并且用很大版面清晰地羅列出陶瓷行業中37家申報中國名牌產品企業的各項申報數據,如銷售額、納稅額等,同時還刊發了一位“內部人”揭申報“黑幕”的文章,一時間行業嘩然。
當前中國,只要是稀缺資源,往往就競爭地非常厲害,為了分得一杯羹,不得不動用一切手段(包括不正當的非常手段)來獲取,為什么中國名牌會每年都讓眾多的企業趨之若騖,說白了還是利益驅使的:一是創名牌即是創效益;二是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可享受出口免檢待遇,可以更有力地擴大市場占有率。除此外,有些地方,企業還可以獲得百萬元以上的政府特殊獎勵,三是促進經濟發展,表現出地方政府的工作業績,體現出領導者的領導水平。有了這幾點,很容易理解人們為什么總是盯著“中國名牌產品”這頂桂冠了。
眾所周知,陶瓷行業由于自身特點,與家電、地產、IT等行業有很大的不同,很難產生超大的規模,而在中國名牌評選中就有企業年銷售額這道門檻。今年建筑陶瓷中國名牌評選中,就有8億元銷售額成評選門檻。為了跨過這道坎,不少陶瓷生產企業企業的銷售量上做起了文章,在數字門檻的限制下,一些企業產品資質不錯但又自知“數”微言輕的企業,甚至冒出3條窯年產3000萬平方米的企業,一夜之間又回到了大躍進時代,放起了衛星!名牌的產品,造就名牌的企業,常言道:欺人莫欺心,倘若這樣的企業,靠玩并不高明的數字游戲,自欺欺人的騙得了中國名牌的稱號,那才是中國名牌評選的悲哀。
精英名牌的大眾化,雖然削弱了精英的優勢,卻增強了消費者對名牌的認知。有消費者認為市場容納不了如此多的名牌,覺得名牌認證泛濫,等同廢紙一張。其實,對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僅十幾個建筑陶瓷中國名牌遠不夠市場的需求,這是其一;其二,中國名牌滲透二三級市場的效果還不明朗,名牌產品潛在的市場空間還很大。第三,評選建筑陶瓷中國名牌,對陶瓷企業而言,既是鼓勵,也是宣傳和引導。讓更多產品有機會成為中國名牌,也增大了中國名牌向世界名牌轉型的勝算。
名牌,是個容易產生懈怠的字眼,也是一些企業禍起蕭墻的見證。回顧一下昔日的中國名牌產品(以家電行業為例):冰箱中的容聲、美菱;洗衣機中的小鴨、榮事達等都處于效益不佳、破產或者被人收購的邊緣。企業總是在求名牌中獲得進步,在吃名牌中品嘗失敗。國家也不能搞名牌終身制,必須在名牌建設過程中引進更多的“快魚”。
但是,在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陶瓷市場,陶瓷企業要做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牌,就要戒20年來養成的浮躁之氣,隨著中國名牌產品的日益增多,并沒有削弱名牌的優勢,相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競爭空間,名牌自身也需尋求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名牌企業一定要打消 “名牌=市場”的念頭。
中國名牌一定要靠腳踏實地的做出來。產品名牌化的路還很長,這才是中國陶瓷行業的現狀。